關於柯蔡
關於濟陽柯蔡幾個問題的說明
文 / 柯朝碩 蔡其敦
在世界柯蔡宗親總會開展全球性宗親活動的影響下,世界各地柯蔡宗親,對柯蔡同宗源流進行探究的同時,對於與柯蔡相關姓氏維繫的傳說也進一步深入研究。由於各地《宗刊》、“網站”及微信群、朋友圈不斷的出現,為柯蔡宗親提供族史研究的平臺。人多議論就多,見仁見智,各抒己見,可以說大部份的論點、論據是正確的;但也有部份說法,偏離歷史,過份誇大原來的傳說,甚至用一知半解的宗族歷史知識,標新立異、斷章取義,造成既影響柯蔡同宗的歷史形象又降低世界柯蔡總親總會的宗族品牌效應。
應世界柯蔡宗親總會執行副理事長蔡定邦宗長及一些老宗長、老前輩的要求,就“ 關於柯蔡幾個問題”,在這裏作說明,但願大家能讓這些問題上逐步釋懷、不再糾結,如有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教。
一、柯蔡起源
1、鳳鳴岐山——同根共祖:從古公亶父說起
中華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而姓氏文化是其重要組成部份,重大的姓氏文化歷史必將反映到中華正史中。根據《史記》記載:濟陽柯蔡源自中華民族共同祖先黃帝之後,傳至古公亶父(周太王)時值商末,在陝西的岐山、周源,建立姬周侯國,從而奠定周朝八百多年歷史。故周文王追封祖父古公為周太王,仍系姬周聖祖,柯蔡共祖,這就是濟陽柯蔡得姓前源流的簡述。
柯蔡共祖:古公亶父(周太王)生有三子,長:泰伯,次:仲雍,三:季曆。季曆生子昌,古公覺得少子季曆最為賢明,更可貴的是,季曆之子姬昌有聖瑞之兆,異於常人,欲立季曆以授昌。
【據載:古公想通過兄弟相及傳位給季曆再傳其子文王昌,認為文王是“聖子”,有“聖瑞”,就是因昌之母摯仲氏是商邑大族的顯赫貴族之女,這一聯姻抬高了季曆在周族中的地位,而古公在選嗣時不能不考慮這些重要因素。這就是太王君位傳季曆以至其子昌,的確迅速地抬高了周族在諸侯中的政治地位。文王頭上有高貴的“天庭骨”,可以從母親家庭獲得貴族的等級名號。這就是稱幼小昌為“聖子”、有“聖瑞”的原因。當初古公十分感慨地說周人當興,在於昌,後來時間不長,此語果然應驗。季曆被命為“殷牧師”,對周圍戎狄連連用兵,征服了西戎;文王被命為“西伯侯”,已有天下三分之二。周族像暴發戶一樣,突然發達,從古公時代文明程度不高的小邦(侯國)一躍成為西方大國,並開始與殷人分庭抗禮,覬覦其天下。】
伯仲派系:泰伯、仲雍賢,領父意,出奔荊蠻,文身斷發,三讓侯位與弟季曆。春秋之時孔夫子贊曰:“至德”。泰伯,仲雍於江南荊蠻之地(無錫一帶)建立勾吳侯國。
故吳氏便有“三讓傳芳”之美譽。
季曆派系:古公亶父卒,三子季曆立,是為公季;季曆卒,子昌立,是為西伯侯(即周文王)。西伯崩,傳位次子姬發,是為周武王。
周武王繼父志伐商,建立周朝。周武王封五弟姬度於蔡,泰伯、仲雍之裔周章於吳。
2、柯山得姓
根據《史記》記載:泰伯卒,傳位,弟仲雍。仲雍傳至周章,時值周武王克商建立周朝,尋泰伯、仲雍後裔,而得周章,封為吳侯。周章傳至吳侯姬相,仕周為大夫,協助周成王,會盟諸侯於柯山,周成王將柯山邑封給吳侯姬相(這就是柯氏典故柯得定姓的緣由),柯相,被尊為柯氏得姓第一人。
吳侯柯相得姓停貽,傳至吳侯姬盧,其子孫分別衍傳吳氏、柯氏。柯盧(前919—前861),原叫姬盧,又稱瓊、虜,生於周穆王丙申年,襲封吳侯,為吳國第十任國君,在位五十九年。
姬盧為了紀念曾祖父柯相協助周成王會盟諸侯於柯山之盛典,於周厲王二十四年(前854年)確定本氏家族的一支後裔為柯姓(即將次子柯能改為柯姓),自己更名為柯盧,被尊為柯氏一世祖,其後裔世居濟陽郡。
3、蔡氏以國為姓
根據《史記》記載:武王滅商後,建立周朝,周武王封五弟姬度於蔡。分商王畿為三部分,設三監治理。三監的具體人物:周公旦之兄管叔、弟蔡叔、霍叔。所謂“監”,即監督殷商遺民以防其造反。武王滅商後,周朝立國三年,即病逝,傳位幼子姬湧,是為成王。成王年幼,周公攝政,管叔、蔡叔、霍叔,“疑周公之為不利於成王”,此時妄圖複國的武庚挑唆三監作亂,周王朝面臨嚴峻的形勢,周公旦發兵東征,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廢霍叔為庶民,平定了三監之亂。
三監之亂是西周初期商王畿地區(河南省安陽市附近)的三位統治者叛亂的事件,也是中國史上最早的諸侯叛亂 。
一世:姬度, 西元前1046年封蔡侯,是為蔡叔度,即蔡氏得姓第一人。
二世:姬胡,叔度之子。《史記》記載:“胡乃改行,率德馴善。周公聞之,而舉胡以為魯卿士,魯國治。於是周公言於成王,複封胡於蔡,以奉蔡叔之祀,是為蔡仲”。 按《元和姓纂》記載:“周文王第五子叔度生蔡仲,受封於蔡,後為楚所滅,後裔以國為氏”。 根據《尚書·蔡仲之命》記載, 縱觀蔡國失而復得之歷史,可以說沒有“克庸祗德”的蔡仲就沒有蔡國的複封及蔡仲子孫以國為氏。
4、濟陽郡望
承前講述,柯蔡均以封國、封地為氏。春秋以來柯氏、蔡氏族人開始播遷到濟水及陳留一帶,後吳國、蔡國相繼被越國、楚國所亡,柯蔡子孫更是大量播遷到河南濟水、陳留(今洛陽、開封、商丘等地)一帶。
例如:*西周時期仕周孝王的大夫柯淑,仕周宣王為司馬的柯文光、太保柯文輝(柯盧之孫、柯能之子)等人的族群,於西元前809年隨周平王東遷洛陽、商丘、開封一帶;
*大約西元前530年以後,仕晉國太史的蔡墨之族群也播遷到陳留一帶,其族迅速發展成為大族;
*西元前473年,戰國時期吳國被越國滅亡,柯姓後裔子孫,失去長江以南的地盤,流落到陳留,依附蔡氏得到庇護;
*西元前447年,後來蔡國被楚國滅亡,蔡氏族人更是大量播遷到陳留、考城一帶;
*為秦國四朝宰相的蔡澤去世之後,落葉歸根,“卒葬陳留”,故陳留(濟陽)成為柯蔡族群主要居住地;
*西元前301年,西晉惠帝永甯元年,分陳留郡的一些屬縣及河南的一部分,建制濟陽郡。
柯蔡族群在濟陽郡這裏輔車相依、胼手胝足、相互提攜、共同發展,人丁興旺,迅速發展成為地方望族,很多柯蔡名望之士都出自濟陽郡,歷史上人才輩出,活躍在中華民族各個歷史時期的舞臺上,家族當然成為望族,所以柯蔡有著共同的郡望“濟陽”,即“望出濟陽”。
二、柯蔡同宗
(一)同宗
1、同宗的含意
首先要弄清什麼是同宗,什麼是“維繫”、什麼叫“聯宗”:
*“同”字屬副詞。即為:一樣、同樣、共同的意思。
*“宗”謂名詞。從純宗族的角度,按《辭源》解釋有三:
即祖廟、祖先、宗族,宗族按《辭海》注解:“一般指同一父系(不包括出嫁女子)的家族。”可見宗族是指同一父系的家族,即同一血緣關係的族群。
*“同宗” ,根據《辭源》注解:“宗法社會稱出於同一祖先者為同宗。”
2、什麼樣的宗族群體可以稱:“同宗”
由若干個同一祖先,同一祖廟,同一血緣關係的不同姓氏,他們共同祖先均在得姓前,第一次形成的宗族聯合體就稱為“同宗”關係。
例如:發生於三皇五帝時期的:“田、姚、陳、虞、胡同宗”,這些姓氏的共同祖先:舜帝;
例如:發生於商未的:“蕭、鐘、葉、林同宗”,這些姓氏的共同祖先是商末大忠臣:比幹。
例如:發生於商未,姬姓後裔,古公亶父(周太王),有三個兒子,衍傳,“柯蔡同宗” 或“吳柯蔡同宗”,還有“《至德堂》聯宗”,這些姓氏的共同祖先:古公亶父。
例如:“黃、李、徐、梁、趙和嬴、舒、阮、江、蕭、費、莒”等姓氏有共同祖先:皋陶。
例如: “呂、盧、高、紀、許”同宗;“史、楊、劉、白、髙” 同宗;“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同宗,稱為六桂堂。
以上幾例為全國性仍至全球的異姓同宗,他們共同祖先均在得姓前,這種同宗關係認同範圍均是全國、全球性的。
3、柯蔡同宗
*同為古公亶父的後裔
商末,姬氏後裔,古公亶父(周太王),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吳姓、柯姓始祖);次子:仲雍(吳姓、柯姓傳代始祖);三子:季曆(蔡始等姓氏傳代始祖)。由這三兄弟衍傳的姓氏,他們共同祖先古公亶父在得姓前,他們之間的關係,史稱“同宗”關係。即:“柯蔡同宗”,也可以說是吳、柯、蔡同宗。曾有宗親問: “那‘同宗’之間有否傳承關係呢?” 可用通俗的宗族語言來表達:“兄弟公” 。因為概是“同宗” 關係,兄、弟各自衍傳,自已的宗支,“兄弟公” 之間就沒有傳承關係了。
*郡望同為濟陽
濟陽郡望的形成也是柯蔡同宗的產物,這也是柯蔡同宗的具體表現。
*為什麼不是吳柯蔡
柯蔡族人在“濟陽郡” 輔車相依、胼手胝足、相互提攜、共同發展為華夏望族,故有共同的郡望“濟陽” 。這就是蔡氏為什麼沒與周文王的百子結為同宗關係,柯氏沒有與吳氏結為親密同宗關係的主要因素。
尚有蔡氏因周武王分封文王之子為諸侯,時際春秋、戰國期間,諸侯爭霸,兄弟互為敵國,只有同為姬氏的吳國多次對蔡國扶持幫助;柯氏雖與吳氏同宗但歷史上得到蔡氏的提攜比吳氏多。
雖然吳、柯、蔡沒有結成三姓實質性的宗親聯誼組織,但同宗血緣關係,使之關係密切。福建全省大部份雖只稱:“柯蔡同宗”,但重大活動及慶典,“吳、柯、蔡”三姓均互為嘉賓、上客,交往甚密,特別在閩南地區關係更為密切。
(二)什麼樣的宗族群體叫:“維繫”
1、什麼叫“維繫”
“維繫”,故名思意就是維持、維護原來的關係。指第一次同宗關係確立後,系統內的姓氏,為達到維護原來的同宗關係,通過局部性、地區性的聯婚、入贅、過繼等宗族行為,從而產生新的宗族群體。稱為“維繫”。
例如:發生於宋末元初在福建、晉江、安海的柯穀英招贅蔡十郎承祀,生有五子分承柯蔡。其孫再互換柯蔡,是柯蔡同宗歷史上一次血濃於水的深刻維繫。這次柯蔡通過婚姻結合後,生五子分承柯蔡,其孫互換柯蔡的宗族行為,原俗稱:“柯蔡同宗”,在這裏為什麼要改稱:“維繫” 呢?第一、柯蔡早在商末已經是同宗關係,再稱同宗,造成要分“前同宗”、“ 後同宗” ,顯然不妥;第二、如再次稱為:“柯蔡同宗” ,容易誤導為“柯蔡同宗” 從南宋末期開始。 第三、該次柯蔡之間的婚姻結合,發生在柯蔡同宗關係確立以後,本身就屬於維護以前的同宗關係。這再稱“同宗” 還有意義嗎?可見南宋末期發生的“柯蔡同宗” ,實質是“維繫” 行為。所以稱為“柯蔡同宗” 的“維繫” 行為。簡稱:“維繫” 。
2、辛氏姓源
接下來要談的關於“辛柯蔡同宗”問題之前,先來瞭解辛氏姓源
(1)辛氏姓源:
辛姓,為中華古老姓氏之一。以地為氏,尊啟為辛姓得姓始祖。據《元和姓篡》記載:“姒姓,夏後啟(大約西元前2095—2068年)別封於莘,子孫去草為辛,遂為辛氏。”
辛姓在2013年中國姓氏人口排名第145位。
中國辛姓的人口約一百一十萬七千餘,占人口總數的0.069%左右,主要集中於吉林、山東、遼寧、黑龍江四省,占中國辛姓總人口的71%。
辛姓源出有五:
源流一:源於姬姓,出自黃帝之後裔高辛氏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據《路史》所載,相傳黃帝之後有高辛氏,其後有去高字改為辛姓。
源流二:出自莘姓。由莘(Shēn 音伸)氏所改。據《元和姓纂》、《廣韻》等所載,夏王啟封庶子於莘(故城在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建立莘國,其後世子孫以地為氏,稱莘姓。後由於莘與辛音近,遂去艸頭為辛氏,便產生辛姓。
源流三:出自上古有辛氏部落的後裔。
源流四:出自賜姓而來。據《通志·氏族略》所載:“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賜項氏姓辛,其後皆顯於唐代,此支為天水辛姓。
源流五:出自他族有辛姓或他族改辛姓少數民族漢化改辛姓。清時滿洲人有辛姓,世居錦州; 甘肅碾伯(今青海省樂都)縣土司其孫姓辛,名莊奴;高麗有辛姓。今滿族、土族、藏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辛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縻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主要堂號:雙貞堂、五龍堂、隴西堂、雁門堂
主要郡望: 隴西郡、雁門郡
(2) 參照《漳州姓氏》:辛姓入閩主要有三個來源:
*入閩於唐開元年間(713-741),辛姓有辛文言到福建任都督兼福州刺史,子孫在福建衍傳。
*宋時有辛文逸,字仲甫,江西汾州孝義縣人,入閩為同安辛氏始祖。
*由蔡姓改辛姓。
福建、惠安一帶流傳蔡大夫,發生於宋朝期間(西元960年——1130年以後),宋時辛、柯、蔡三姓的父親蔡大夫,有三個兒子,長子隨嫡母辛氏,改為辛姓;次子隨庻母柯氏改為柯姓;三子保留父姓為蔡姓,自河南濟陽府經固始縣,而三兄弟入閩。
(3)辛柯蔡傳說的初期版本:
“宋朝時代,先祖由河南 — 濟陽府 — 固始縣,兄弟三人相率入閩。初居福州下大路、風陳(楓亭)、張鄞鄉。及後分姓、分處,辟地開族,起蓋宗祠。長兄入辛姓,燈號《青陽堂》,分枝惠安轄:龍王廟前。離泉州路程六輔三裏,離崇武一輔二裏。後再分枝往漳州各縣;次弟入柯姓,分枝往泉州、東門外,晉江轄。後再分枝永春、詩山一帶,並葬風水。在永春起蓋宗祠,燈號《瑞鵲堂》。後又分枝豪(何)衙埕,亦起蓋宗祠,其祠名:《瑞鵲堂》。繼而分枝漳、泉各縣;三弟入蔡姓,分枝往泉州東門外,離城二輔三裏,落羊(洛陽)橋南,聚眾而居,興建宗祠。地靈人傑,財丁興旺。其後分枝莆田、漳泉各地,後分枝為青陽、莆陽、濟陽三世系。蔡姓燈號《濟陽堂》。辛柯蔡三姓族親春秋二度祭祖:陰曆二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赴席宴會,以敦族誼。蔡姓太祖之墓,在福州下大路風陳(楓亭)處。三姓在福州之宗祠,三姓均有存志。帷《濟陽堂》三姓均可通用。”錄自《泉州宗祠譜志》。
該【版本】可采信部份:“長兄入辛姓,燈號《青陽堂》,分枝惠安轄:龍王廟前。離泉州路程六輔三裏,離崇武一輔二裏。”還有:“蔡氏太祖之墓,在福州下大路風陳(楓亭)處”。可以說明入閩辛氏(部份),系由蔡氏改姓。
這種“蔡骨辛皮” 的傳代行為,按“蔡辛聯宗” 稱謂比較適宜,但柯蔡早在商末已經同宗,那蔡大夫的次子、三子其柯姓、蔡姓則屬於柯蔡同宗之間姓氏互換的維繫行為。原俗稱“辛柯蔡同宗” ,應按其實際性質,在“柯蔡同宗” 原來排列的基礎上,增加“辛姓” 。稱:“柯蔡辛” 為原有“柯蔡同宗”關係的維繫行為。
閩南一帶柯蔡宗親,因柯蔡同宗的關係而親切地稱:“柯、蔡、辛”。
以上二例均於柯蔡同宗關係確立以後,再次發生的地區性“維繫”行為。為不混淆“柯蔡同宗”的概念,應稱為:“維繫”。
(4)辛姓雖屬中華古老姓氏,但按入閩一部份辛姓的姓源自宋時由蔡氏改姓,那就是蔡氏叔度公及仲胡公的裔孫,當然是柯蔡同宗關係中的成員。柯蔡宗親應該熱情歡迎這一部份“蔡骨辛皮”的辛氏宗親,給予同等的宗親地位及相應的社團職位。
辛氏宗親要正視血緣的傳承關係,排正位置,放寬心態,融合於濟陽柯蔡宗親之大家庭中。
(三)什麼樣的宗族聯合體謂:“聯宗”
所謂聯宗是局部性(非全國性),歷史後期性(眾多同宗關係形成後)的不同祖先,不同祖廟,不同血緣關係的姓氏,通過聯婚、入贅、過繼等形式而產生新的宗族群體,稱為“聯宗”。
例如:發生於北宋期間,在福建、同安的“柯葉聯宗”。過去同安一帶尚有柯葉不通婚的民間習俗。閩南一帶柯蔡宗親,因柯蔡的同宗關係而親切地稱:“柯、蔡、葉” 。
例如:發生於北宋末、南宋初,在福建、晉江、石獅一帶的“柯許聯宗”。閩南一帶柯蔡宗親,因柯蔡同宗的關係而親切地稱:“柯、蔡、許” 。
例如:發生於明代,在晉江安海前蔡村的“蔡李聯宗” 。2014年《蔡李宗祠》 重建落成慶典時,柯姓、蔡姓、李姓宗親,近二千位參加盛會。
以上三例也是柯蔡同宗關係確立以後,再發生的地區性“聯宗”行為,雖然在當地也俗稱:“同宗” ,但為不混淆柯蔡同宗的概念,應稱為“聯宗”。
然而“維繫”及“聯宗”的範圍,相對來說也少的很多。因為他們的共祖均在得姓後,只能是局部性、地區性的:
例如:發生於福建晉江、安海的“柯蔡維繫”,範圍在安海一帶;
例如:發生於福建惠安一帶的“柯蔡辛維繫”,範圍也只有惠安一帶。
例如:發生於福建同安一帶的“柯葉聯宗” ,範圍只在同安一帶。
例如:發生於福建晉江、石獅一帶的“柯許聯宗” ,範圍也只在晉江、石獅一帶。
例如:發生於福建晉江、安海、前蔡鄉的“蔡李聯宗” ,範圍也只在安海一帶。
例如:發生於福建晉江、安海(內坑)、甘棠(加塘)村的“蔡楊聯宗”,範圍也只有內坑及安海一帶。
例如:發生於福建晉江、內坑、呂厝村的“呂蔡聯宗” 。該聯宗的範圍也只有內坑、官橋、水頭一帶。
以上幾例,“維繫”及“聯宗”,他們的共祖均產生於得姓以後,認同的範圍是局部性、地區性的。
*柯蔡辛維繫傳說的現實意義:
第一、雖然入閩柯蔡的主要派系其源流、世系清楚,和該傳說沒有關聯。但入閩柯蔡宗支、派系繁多,尚有零星小支派,至今尋找不到源流者,可作為訪祖、尋根時,防遺、杜漏的參考數據。
第二、該傳說讓濟陽柯蔡同宗大家庭,增加辛氏宗親,真是可喜可賀。
(四)為什麼柯在前,蔡在後
柯盧公為太王的十世孫,蔡仲公則為太王的玄孫,論序次蔡仲公輩分較高,柯盧公輩分較低,彼關係爲叔祖與侄孫。論宗支柯盧公屬於太王長房泰伯、二房仲雍公派下,蔡仲公則屬於太王三房季曆公派下,國史彰明,昭穆斑斑,柯兄蔡弟,理所當然。